來源:中國電力報 | 0評論 | 4754查看 | 2016-09-20 11:28:00
此前,當我國光伏以連續三年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的成就詮釋著能源結構優化提速時,同為太陽家族兄弟的光熱,似乎還在低調含蓄地塑造著自我。
然而,這些年光熱發電也并非不思進取,止步不前。光熱一直都在審視自我,積蓄力量,備戰征程開啟的瞬間。
首先,光熱在中國從未缺少生存之光。我國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甘肅省、青海省等地區光熱發電可利用國土面積達84.2萬平方公里,經最新測算,光熱機組年發電量可達45.5萬億千瓦時,相當于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的8.2倍。通過配置儲熱系統,以機組年利用小時數為4000小時計算,可裝機容量約113.8億千瓦。另外,從太陽能資源、土地情況、水資源等條件來看,青海省德令哈、格爾木地區,甘肅省酒泉、張掖地區,內蒙古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地區,新疆哈密、吐魯番地區等均具備支撐建設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熱發電項目優越資源條件,具備建設條件的商業化光熱發電項目裝機容量達235.3吉瓦。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就開始關注光熱技術研究。“十一五”以來,我國光熱發電技術研究和裝備產品等得到快速發展,自2004年起,由中科院等單位研發的千瓦級塔式、槽式光熱發電系統陸續投運,積累了首批光熱發電運行數據;2012年,我國首個兆瓦級塔式光熱發電項目在北京延慶八達嶺投入運營;1.5兆瓦線性菲涅爾光熱發電與燃氣蒸汽聯合循環互補發電機組在三亞南山電廠投入運行;2013年,浙江中控在青海德令哈建成我國首個10兆瓦級塔式光熱發電項目。2013年至今,已有十余套槽式聚光集熱試驗平臺或回路及線性菲涅爾試驗回路等建成試驗運行。通過技術研究和試驗項目示范,我國在光熱發電技術、關鍵設備和運行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立于“十三五”起勢的潮頭回望,光熱來路看似靜寂,實則一直擁有鼓勵相伴。
在技術方面,我國政府從“七五”開始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研究進行投入,形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863計劃”支撐技術,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產業化配套能力建設等多層次支持。
在產業方面,光熱更是屢次收獲溫暖和關懷。2006年科技部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2006~2020)》以及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頒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均把光熱發電明確列為重點和優先發展方向。2010年,我國嘗試實施了光熱發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工作。之后,無論是2011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2012年科技部印發的《太陽能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還是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核定我國首個光熱發電項目的上網標桿電價,無疑都是利好光熱發展的積極信號。
然而,我國商業化光熱示范電站建設正式啟動,則始于2015年9月國家能源局下發的《國家能源局關于組織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的通知》。2016年先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重點提及光熱發電,再到9月1日出臺的光熱上網標桿電價,光熱發電號角吹響,至此邁入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