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天氣晴朗。江漢油田江漢采油廠廣斜77井場上,兩排太陽能集熱器在陽光下格外耀眼——這里是江漢油田首個“光熱+多能互補”清潔能源應用現場。加熱裝置啟動僅2小時,儲油罐內油液溫度就從28攝氏度升至50攝氏度,達到原油拉運的油溫標準,確保了原油裝卸工作順利完成。據統計,該裝置已累計減少電耗4000千瓦時,節能降碳效果顯著。
廣斜77井的“光熱+多能互補”清潔能源裝置于6月19日完成安裝,經試運行確認各項參數正常后正式投入生產,標志著江漢油田在光熱利用領域的示范探索首戰告捷。
井場作為油氣資源開發的前沿陣地,其拉油點往往缺乏地面系統支撐,以往的用熱需求多通過燃燒井口伴生氣或直接電加熱來滿足。這種方式能耗偏高,給生產運行帶來了成本與碳排放的雙重壓力。
“十四五”期間,隨著“雙碳”政策逐步落地,江漢油田提出了新能源、綠色低碳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要求。為此,油田創新聯盟負責人張義鐵帶領技術團隊,啟動“光熱+多能互補”示范項目攻堅,計劃通過“光熱+空氣源+井口伴生氣低氮燃燒+電加熱”的多能互補模式,實現油氣生產過程中的清潔能源替代。
該項目以河南油田的技術構架為基礎,前期采用“光熱+低氮燃燒+電加熱”的組合方式,初步適配江漢油田的特有應用場景,后續將根據實際需求,進一步集成空氣源等其他能源要素。裝置運行時優先選擇光熱作為熱源,利用太陽能集熱器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存儲到蓄熱罐中;系統工作時,通過換熱器為拉油罐內的原油加熱;當太陽能供應不足時,再依次啟動低氮燃燒器和電加熱作為補充。經過反復比對論證,項目方案最終確定,經過兩個月的緊張施工,油田首個“光熱+多能互補”示范項目便成功落地。
項目負責人張義鐵介紹,該裝置集成了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通過優化能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強運維管理等措施,能夠大幅降低油井生產過程中的能耗,為油田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有力支撐。同時,經過優化的技術路線也更適應江漢油田的生產環境。
接下來,項目團隊將持續跟蹤裝置運行參數,總結其技術性與經濟性表現,對系統進行進一步集成。待條件成熟后,該技術將在油田其他場站逐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