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隅,地處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和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的腹心區域,也是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兩屏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系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保障作用。
長期以來,海南州面臨著生態本底脆弱與生態保護戰略需求矛盾突出、產業基礎薄弱與民生持續改善需求矛盾突出等問題,可持續發展之路充滿挑戰。
自獲批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以來,海南州緊扣“江河源區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主題,以生態保護為核心、清潔能源為引擎、科技創新為支撐,探索出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高原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聚焦關鍵領域,多維度發力
2015年9月,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獲得一致通過。2016年9月,我國發布了《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提出“推動建立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為落實工作積累經驗。
2022年7月1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海南州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海南州政府副秘書長、州科學技術局局長謝康勇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這不僅是黨中央、國務院對青海工作的關心關懷,也是國家賦予海南州的重大使命,是我州積極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內在需求?!?/p>
謝康勇表示,對于海南州來說,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要立足自身生態地位重要、民族文化多元、資源稟賦獨特的實際,聚焦生態保護與修復、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特色產業升級、民生改善等關鍵領域,探索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新模式,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海南州高度重視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工作,獲批伊始,成立了由州委書記、州長任雙組長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解決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同時,組建了工作專班,負責具體的項目推進和政策落實,形成了“州級統籌、市縣主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在示范區建設過程中,海南州結合自身實際,明確了建設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緊扣可持續發展目標任務,圍繞生態保護、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生態農牧業綠色發展、生態文旅融合等重點領域,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工程項目和行動方案。海南州還制定了年度工作計劃,將各項任務分解到具體部門和責任人,確保各項建設工作落地見效。
為保障示范區建設順利推進,海南州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設立了示范區建設專項資金,加大對生態保護、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領域的投入力度,并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支持。2023年,青海省政府印發《支持建設海南藏族自治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若干措施》,統籌各類資源要素,舉全省之力推進示范區重點項目建設。2024年省政府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評估,創新示范區建設活躍程度在全國11個示范區中名列前茅。
以科創之鑰,解鎖綠色動能
科技創新是海南州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重要支撐。以示范區建設為依托,海南州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過合作實施省州科技計劃項目,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促進科技成果在海南州轉化應用。海南州連續三年獲得省政府科技創新督查激勵評價三等獎。
海南州政府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建立生態農牧業海南州分布式專家工作站、與青海大學合作建立海南州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圍繞生態保護、農牧業發展等,積極爭取各類科技專項及獎勵資金,實施省級創新項目15項、州級科技項目69項,建立了光伏園區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碳匯觀測體系和光伏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打造“5G+智慧漁業管理平臺”,建成青?!叭聂~”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系統及虹鱒源性成分檢測和鑒別體系,為青?!叭聂~”品牌全面走向國內國際市場提供食品安全和質量保障。
加強創新主體培育,海南州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8家、科技型企業28家、創新平臺17個。2024年,海南州有效商標注冊量4368件,有效發明專利36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0.8件,科技創新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勢頭更加強勁。
數字治理體系同步升級,“智慧海南”平臺匯聚12個部門數據流,構建生態紅線智能預警網絡,實現環境風險毫秒級響應。海南州同德縣通過大數據建模分析矛盾糾紛特征,98%的基層矛盾在萌芽階段即被化解,數字治理精度顯著提升。
五大行動,構建系統治理新格局
海南州是黃河源頭和上游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海南州以科技創新支撐、生態保護與治理提升、生態農牧業綠色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惠民、新經濟增長點培育五大行動為抓手,構建起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新格局。
海南州全面落實林草長制、河湖長制責任,積極探索高寒區荒漠化防治辦法,編制印發《“三北”工程六期規劃海南州實施方案》《海南州共和盆地防沙治沙三年攻堅行動方案》《海南州鞏固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成效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全面實施“三北”工程,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積極推進河湖綜合管理,聚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污染防治攻堅戰。2024年,海南州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95.4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6.78%,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鎮環境空氣優良率97.5%,黃河(海南段)10個國省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Ⅲ類以上標準,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城市建成區無黑臭水體,年度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合格率為100%。
依托年均3000小時充沛日照與每平方米400瓦的高原風能,利用荒漠化土地,海南州建設了全球最大水光互補發電站和光伏發電園區,率先構建“水風光熱儲”五位一體的清潔能源體系。數據顯示,建成的光伏園區內風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植被覆蓋度三年間達到80%,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覆蓋度“雙提高”的目標。2024年,海南州清潔能源裝機容量躍升至4916萬千瓦,占青海省總量的56%;全州清潔能源完成投資161億元,同比增長21.5%,占全部完成投資的75%,扭轉了千百年來海南州主要依靠傳統畜牧業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了向以清潔能源為主導的綠色新興產業重大轉型。
在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的同時,海南州全面促進農牧民增收,積極探索“板上發電、板間種草、板下養羊”模式,在光伏園區建成32個光伏生態牧場和56個集中放牧點,年養殖光伏羊2萬只以上,輻射帶動18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持續增收;投資3.44億元建設裝機容量50.5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扶持帶動全州5縣173個脫貧村增收,每年各村集體收入增收30萬元左右。
全州落實青海省以綠色電力促進綠色算力協同發展的重大要求,深度融入“東數西算”“東數西存”“東數西訓”國家戰略布局,著力打造集數據存儲、多元算力于一體的全省算電協同發展“零碳”示范園區;將“綠色電力+綠色算力”作為破解當前全州清潔能源“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中“荷”的嚴重不足問題的有效舉措,著力構建以“綠電”促進“綠算”、以“綠算”推動“綠電”發展的良性循環,加快形成綠色電力與綠色算力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新態勢,其中由中電建投建運營的青海共和50MW光熱電站數字孿生平臺實現了光熱發電項目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
青海省素有“世界牦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的美譽,隨著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建設,海南州深度融入省部共同打造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戰略大局,立足特色優勢產業,圍繞穩量、提質、補鏈、擴輸的路線路徑,積極推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先行示范區建設。全州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1.4萬畝,新建千頭萬只牦牛藏羊標準化生產基地85個、草畜配套生態牧場28個,打造萬畝青稞、油菜、飼草種植基地11個。
2024年,海南州生態農牧業產值突破65億元,166個有機認證產品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的發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