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承建的三峽能源新疆哈密綜合能源示范項目100兆瓦光熱項目迎來重大進展,汽輪機扣蓋與聚光集熱系統安裝兩大關鍵節點相繼完成,這座目前全國在建規模最大的線性菲涅爾“光熱+”一體化綜合能源示范基地正式進入帶電調試階段,向7月底并網發電目標發起沖刺。
項目建設現場。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作為光熱發電的核心設備,汽輪機的性能直接決定電站運行效率。針對光熱機組頻繁啟停、快速響應調峰需求的特點,建設單位在設計理念上實現重大突破,通過采用高效寬負荷葉型,機組在低負荷與改變工況下的效率較傳統機型提升15%以上,有效解決行業普遍存在的效率驟降難題。同時,研發團隊對末級葉片流場進行優化,使葉片在復雜工況下的運行穩定性提升20%,確保光熱機組在極寒、高溫等極端天氣下仍能保持高效運轉。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輸鹽系統調試。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建設單位通過模塊化安裝工藝將扣蓋周期壓縮至行業最短,為后續調試爭取寶貴時間。目前,空冷系統安裝、熔鹽化鹽、蒸汽吹掃等節點正按計劃推進。區別于傳統塔式光熱技術,在哈密首次采用全球領先的線性菲涅爾聚光集熱系統,通過將集熱場分散為數百條模塊化回路,實現多種天氣條件下的靈活調控與規模化擴展。值得一提的是,經過一年多的建設,鏡場安裝順利完成。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三峽能源新疆哈密綜合能源示范項目經理黃龍飛說:“目前,我們鏡場整體的鋼結構,一次鏡、二次鏡已經全部安裝完成,整體進入了電氣調試階段,鏡場的安裝和調試完成,對后期的集熱場運行投入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工作人員正在調試設備。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項目熔鹽系統采用“集熱-傳熱-儲熱一體化”設計,以熔鹽為單一介質貫穿全流程,減少換熱損失的同時,儲熱時長達到12小時以上。這一技術突破使電站可在無光照條件下持續供電,顯著提升電網消納能力。為了搶抓有利施工期,建設單位細化了各個節點工期,確保早日并網發電。
據了解,基地通過光熱電站的儲能調峰功能與900兆瓦光伏電站形成深度互補。白天,光伏發電滿足電網基礎負荷;夜晚或陰雨時段,光熱儲熱系統無縫銜接供電,實現24小時穩定輸出。這種“雙向調節”模式不僅破解了新能源波動性難題,還可替代傳統火電承擔電網基礎支撐作用,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提供實證樣本,也為同類項目經濟性開發探索出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