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發布專題研究報告《可再生能源的效益:利用本土資源發展光熱技術》。
1
報告重點發現
光熱(CSP)發電裝機容量在過去十年中增長了五倍,從2010年的1.2吉瓦(GW)增加到2020年的大約6.4吉瓦。但在隨后的幾年中,增長軌跡趨于平穩。
通過儲能和電網穩定化,CSP可以在幫助依賴進口的國家增強能源安全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符合《巴黎協定》的情景下,到2030年全球CSP裝機容量需要達到196.7吉瓦,到2050年達到872.6吉瓦。這種擴張將意味著到2030年累計投資大約6570億美元,隨后2030年至2050年之間將需要額外投資1.83萬億美元。在這一情景下,CSP可能增加多達767,000人的就業崗位,遠高于目前的80,000人。
CSP具有顯著的就業增長潛力。對價值鏈主要環節的就業分布評估表明,建立一個具有10小時熱能儲存能力的100兆瓦CSP電廠大約每天需要116萬人天。
勞動力在CSP價值鏈中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工程、采購和建設(EPC)部門(46%)以及運營和維護(O&M)部門(42%),較少涉及關鍵組件的制造(9%)。
CSP勞動力的很大一部分(79%)具有低至中等水平的技術技能,這些技能通常可以從任何國家的勞動力中獲得,或者通過認證課程或職業培訓中心來發展。
前述技能大多也為燃煤電廠運營和建設所需,這為能源行業的轉型提供了寶貴的勞動力技能轉型契機。這一轉型不僅利用工人們現有的專業知識,還促進了工人技能的再培訓和提升,以滿足CSP日益增長的需求。
在本國缺乏設備制造能力的國家,仍然可以在價值鏈的其他環節,尤其是在EPC和O&M部門創造就業機會。
CSP的部署具有巨大的地方價值創造潛力。然而,只有通過能夠促進地方產業增長、激發創新并積極推動社區參與的政策,這一潛力才能得以開發。戰略性的政策制定可以確保CSP項目的社會經濟效益惠及更多人群,支持可再生能源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2
報告摘編
應對氣候危機的緊迫性要求我們迅速向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能源系統轉型。這一轉型對環境和人類的存續至關重要,同時它也帶來了顯著的機會,可以改善人類健康狀況,增強人類福祉。
實際上,可再生能源系統所具有的社會經濟優勢在促進其部署方面越來越具有重要作用。IRENA最近的研究預計,2023年全球約有1620萬人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就業,涵蓋整個可再生能源價值鏈。除了創造就業機會之外,其社會經濟效益還包括在地方和國家層面創造新的經濟發展途徑、豐富國家勞動力隊伍的技能、促進工業發展,以及減輕能源消費對健康和環境的不利影響。
各國能夠獲取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差異顯著,甚至在同一國家內部,不同地區之間也存在差異。用于利用這些能源的技術各具優勢與局限,其利用價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各不相同。在具有豐富直接太陽輻射的地區,聚光太陽能熱發電(CST)在這方面具有十分吸引人的價值,因為:(1)它可以輕松高效地與熱能儲存(TES)結合,適用于多種操作溫度;(2)它不僅可以用于發電,還具有在熱能生產、各類熱化學和光化學過程中應用的多樣性;(3)它具備在高溫中運作的潛力,有助于加快化學反應并生成太陽能燃料;(4)它對關鍵、危險或對環境有害的材料的依賴最小;(5)各國可以在具備適度技術和工業能力的情況下實現本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直到最近,CST技術的主要商業應用是CSP。此類技術在2022年雇傭了約80,000名員工;然而,為了實現到205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1.5°C目標,相關政策可能需要到2030年雇傭超過449,000人,到2050年增加至767,000人。
本報告詳細介紹了CSP電站全價值鏈創造的各種工作機會和職位角色。它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關建設、運營和拆除此類設施所需的人員和技能的分析。報告還分析了價值鏈各個環節的材料和設備需求。報告主要聚焦于用于發電的CSP電站,并不探討CST系統在熱能生產方面的商業應用。
本報告中的數據來源于對專家的調查和訪談,并輔以文獻研究,這些研究幫助整理了來自CSP行業領先企業和專業機構的信息。研究的范圍為全球,但分析估算集中在西班牙和南非這兩個國家,選取這兩個國家是因為它們分別為發達的、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及發展中和較少工業化的國家的典型代表。
本報告第一章討論了該行業的趨勢和驅動因素,特別是在部署、投資和成本方面。第二章評估了CSP部署的社會經濟效益。第三章分析了在價值鏈各環節開發CSP項目所需的技能、材料和設備要求。第四章討論了推動南非和西班牙本地CSP產業發展的因素。最后一章提出了如何通過利用現有產業最大化本地CSP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價值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