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商雜志》推出年度策劃——“援青記·2023跨越山海”系列融媒體報道。其中,《浙青攜手綠色未來,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表示,作為青海省首批發展新能源產業及光熱發電的地區之一,海西大地上迎風旋轉的風葉、碧波蕩漾的光伏電板、高聳云端的吸熱塔,一幅幅“追風逐日”的生動畫面陸續呈現開來,海西州正闊步邁出高質量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征程。
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熔鹽塔式光熱電站
業內人士表示,海西州以高規格支持光熱發電項目建設已見成效,依托當地充足的光照資源和較低用地成本,以及已建成且穩定向好運行的塔式、槽式光熱電站的成熟經驗與科研力量,通過深度挖掘光熱項目穩定調峰調頻優勢,對接國內光熱頭部企業,探索“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光熱+供暖”“大容量熔鹽儲能+棄電”等發展模式和路徑,為青海省乃至全國新能源光熱發展蹚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全文轉載如下:
大漠孤煙,瀚海蒼莽,新時代綠色發展大潮席卷而來,柴達木盆地成為青海省發展清潔能源產業的主戰場,成為“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硬支撐。
近年來,海西州依托域內豐富的光照、風能、未利用地資源優勢,積極推進青海省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相繼建成一大批對全州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示范項目,創造了同一地區短期內最大太陽能光伏電站安裝量、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站并網系統工程等多個“世界之最”。努力打造世界“光熱之都”和“柴達木光伏走廊”,為青海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作出了積極貢獻。
雖然浙江省與海西州相隔兩千多公里,但兩地對口支援已經走過13年。在海西州積極推進青海省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的路上,浙江援青印記深深烙在角角落落,浙商的產業開發項目在柴達木盆地上紅紅火火。
攜手綠色未來,打造合作新高地
一塊聚寶盆,一條經濟帶,在浙江對口地區版圖里,青海海西州以其獨特的資源稟賦、自然風光和人文精神,正煥發出蓬勃生機和無窮潛力,吸引著廣大企業和客商駐足停留、投資興業。
祖國西部的柴達木盆地,光熱、能源資源豐富,大片大片的光伏板矗立戈壁灘,高聳入云的光伏吸熱塔點亮著城市。碩大的風力發電機組星羅棋布,成為廣闊土地上的又一道風景。如今,在海西州新能源產業布局項目中,浙江企業的身影隨處可見,浙江“地瓜經濟”在柴達木盆地藤蔓多路、快速延伸。
來自杭州臨平區的運達股份便是其中一家。“我們圍繞新能源和智能電網、儲能、光伏、制氫及綜合能源開發,積極打造以新能源開發和碳排放管理為主的綜合能源管理,為國家盡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總監賀祥順介紹道。
據悉,目前海西州風力項目中20%的風機都來自于運達股份。“海西州是運達股份投資的熱土,能源風電都是很好的切入點,我們會積極與當地對接簽署合作協議,爭取明年將運達旗下供應商及產業鏈帶入海西州,打造運達零碳產業園區。”賀祥順說。
在2023年青海省重大項目集中開復工海西州分會場中,青海雨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源網荷儲一體化及海西州大數據產業園項目正式開工,這也是“數字援青”至今最大的項目。這些只是浙江援青項目的一個縮影,這樣的故事,在海西還有很多在陸續上演……
清潔能源產業,駛入快車道
作為青海省首批發展新能源產業及光熱發電的地區之一,海西大地上迎風旋轉的風葉、碧波蕩漾的光伏電板、高聳云端的吸熱塔,一幅幅“追風逐日”的生動畫面陸續呈現開來,海西州正闊步邁出高質量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征程。
據海西州能源局相關人員介紹,格爾木市東出口、烏圖美仁地區、德令哈市西出口等3個清潔能源基地已成規模,大柴旦行委、烏蘭縣、茫崖市等地區的清潔能源園區已顯雛形。十年,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雪球”滾動至眼前,全州新能源裝機總規模達到1327萬千瓦,占海西地區電力總裝機的94%,全州新能源裝機僅太陽能和風能已占青海省的47%,全省第一個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的地位更加穩固。
中廣核德令哈50MW槽式光熱電站
業內人士表示,海西州以高規格支持光熱發電項目建設已見成效,依托當地充足的光照資源和較低用地成本,以及已建成且穩定向好運行的塔式、槽式光熱電站的成熟經驗與科研力量,通過深度挖掘光熱項目穩定調峰調頻優勢,對接國內光熱頭部企業,探索“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光熱+供暖”“大容量熔鹽儲能+棄電”等發展模式和路徑,為青海省乃至全國新能源光熱發展蹚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們之所以選擇在海西扎下腳根兒,就是一眼看中了這里的土地和光熱資源。隨著企業在發展中快速崛起,規模不斷壯大,效能日益提升,這與海西良好自然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賀祥順說,海西正馳騁在清潔能源產業建設的發展快車道上。